審計公告制度是審計機關將審計結果通過大眾媒體向社會公開,利用社會輿論監督這一工具促使審計查出的問題得到糾正和落實的一項制度。審計報告向社會公告是由國家審計的性質決定的。國家審計的對象主要是公共資金和國有資產,國家審計的經費來源于公共資金,因此國家審計是一種受社會公眾之托的審計,審計機關有責任以適當的方式直接將審計報告向社會公告。審計報告向社會公告是提升審計監督效力,彰顯審計監督威力,爭取社會公眾支持的有效手段,同時也對審計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是審計程序規范化和審計質量有保障的重要體現。
從法律上看,審計公告的主體是法律、法規授權對經濟活動實施監督的國家審計機關;審計公告的內容是審計對象、審計程序、審計結果等;審計公告的范圍是社會公眾或特定的對象,有的結果可向全社會公開,有的只能向相關的特定的對象公開,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或其他組織;審計公告可以依托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網絡等公共媒體發布,還可以采用審計公報、召開新聞發布會等形式進行發布。這些都決定了審計公告信息披露的質量有如下要求:
(一)客觀性
《審計法》第四章第三十六條規定:“審計機關可以向政府有關部門通報或者向社會公布審計結果?!弊鳛閷徲嫻嬷黧w的國家審計機關必須依法公告,在公告方式、內容、程序等方面,不得隨意變通,并負有相應的法律責任。因此審計機關向社會公布審計結果,應當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公告的內容必須與相關的法律內容協調統一,所公告的內容本身必須遵循法律,且具備法律效力。
審計機關要重視審計復核,保證審計成果的質量。在公告時,應客觀闡述審計項目內容、審計依據、審計過程及其結果,既要避免出現性質定錯、觀點偏頗、修飾過分、議論不當等情況,也不能隱瞞情況,甚至欺騙公眾。公告的內容不允許有關領導、人員對其進行刪除和修改,在事實上要準確無誤,不能有任何差錯。
(二)及時性
一般情況下,為了保證審計結論和審計公告的嚴肅性及一致性,審計機關向社會公布審計結果,應當在審計意見書、審計決定書等審計結論性文書生效后進行。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公告在前,結論在后,萬一前后矛盾,造成工作被動的局面。但往往在審計工作中,我們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即有些問題不一定非要等到整個審計項目結束后才能進行審計公告,只要對審計結論把握較大,且又能夠說明問題,可以考慮隨時公告。及時公告有助于審計公告早日發揮社會監督的職能,如果公告不及時,乃至時過境遷,審計公告就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不過需提請注意的是,在這種情況下,審計機關必須謹慎,要采取措施,切實避免提前公告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三)明晰性
審計公告的對象包括社會各個層次、廣大人民群眾,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非審計專業人士,有可能對審計工作不了解或不太了解。這就需要審計部門在撰寫擬將通報、公布的審計結果時,要求審計公告要清晰、簡明和通俗易懂,即明晰性。
一要選定適當的公告格式,針對不同用途的審計公告采用不同的格式,如章節式、書信式、函件式和證詞式等類型。章節式公告適用于涉及普通公眾利益、題材廣泛的信息,一般可按審計報告的“基本情況、存在的問題、審計評價、審計處理意見、審計建議”等五部分的基本模式對外公開;書信式公告比章節式短,適用于涉及普通公眾利益、題材相對狹窄的信息;函件式適用于某個狹窄題材或簡單問題的簡短公告,讀者與被審計事項相關;證詞式公告則是用來在聽證會上支持口頭陳述或提交給聽證會的書面記錄。
二要依法定程序報經國家審計領導機構批準。審計公告內容不僅要反映和揭露問題,還要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和建議;不僅要有數據,還要有分析,為了明確說明問題,數據比較還可以用圖表來表示。
新譯通翻譯的企業遠景
企業遠景: 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領航 企業使命: 溝通世界 譯不容辭
企業精神: 想客戶所想 急客戶所急 企業口號: 放心的選擇 制勝的一步
服務準則: 精確 快捷 經濟 守信 企業行為目標:國際標準 值得信賴
員工行為目標:與人為善 高度負責 求實創新 不斷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