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語羅馬尼亞的官方語言。屬印歐語系羅曼語族東支。在摩爾多瓦,被稱做摩爾多瓦語。分布于羅馬尼亞,此外在蘇聯、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匈牙利、阿爾巴尼亞、希臘和美國也有數量不等的使用者。全球使用人口約2600萬, 并且大部分集中在歐洲的巴爾干半島。
羅馬尼亞語從羅馬帝國達契亞省一帶以及多瑙河南岸使用的東部拉丁語演化而來,是東部拉丁語和達契亞土著語言混合的結果。語法結構、語音體系和大部分基本詞匯均源于拉丁語。在歷史上,曾受到古斯拉夫語、土耳其語、希臘語、意大利語、法語、俄語等的影響。羅馬尼亞語的歷史分4個階段:① 共同羅馬尼亞語,是6~13世紀羅馬尼亞民族形成時期使用的語言;②古羅馬尼亞語,是13~18世紀使用的語言;③近代羅馬尼亞語,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使用的語言;④現代羅馬尼亞語,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到目前使用的語言。主要方言有5種:蒙特尼亞方言、摩爾多瓦方言、巴納特方言、克里沙納方言,以及馬拉穆列什方言。各方言的差別主要在語音方面。
羅馬尼亞語的特點是:定冠詞附在名詞末尾,動詞的將來時用助動詞a vrea(想要)加動詞不定式構成。詞形變化比其他羅曼語言更豐富。保留了某些其他羅曼語言失去的拉丁語詞。1860年以前羅馬尼亞語采用基里爾字母,后改用拉丁字母,有5個加變音符號的特殊字母。
羅馬尼亞(Romania ),位于歐洲巴爾千半島東北部。面積23,75萬平方分里。境內山 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人口2300萬,是東歐各國中唯一的拉丁民族國家。羅馬尼亞 語為國語。在飯店或有的場合,英語、法語、德語、匈牙利語可以通用。首都布加勒斯特 (Bucharest )。貨幣為列伊Leu.
1944年8 月23日獲得解放。1947年12月30日,建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1965年改名為 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1949年10月5 日與我國建交。1989年12月28日改名為羅馬尼亞 “。
布加勒斯特景色宜人,綠意濃郁,鮮花盛開,人稱“東歐的巴黎”。羅馬尼亞人性格開 朗,酷愛音樂,常在各種餐廳即興演奏,有時盡興就地跳起舞來,周圍鴉雀無聲,聽不到有 人在說話。除了夏天的一段時間以外,幾乎每晚都舉行音樂會、歌劇、芭蕾舞表演,入場券 很便宜。在羅馬尼亞開展商務活動,在各種場合均宜穿著保守式西裝。拜訪政府機關,絕對 需要事先約訂。
根據當地人的商業習慣,國營機構從9 點開始接受約會。另外,即使約定了 時間去拜訪,有時還會再等候一個小時以上,因此自己的時間排定要充分一點。談生意時, 非等到競爭者的報價資料大部份到齊,絕不會進行洽談。而一旦開始談判,買方所提示的買 價,大部低于市價太多,價格壓得很低,幾經交涉,才有可能做成生意。這種談生意的方式, 生意成交往往相當費時。
銀行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8 時至12時,星期六上午8 時至11時半。對外貿 易組織和政府機構辦公時間是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7 時至下午4 時,星期六上午了時至12 時半。上午11時半為午餐時間。,羅馬尼亞人一般不請外來人到家中做客。但被邀請時,一 定不要忘記給女主人帶上一束鮮花。香水、化妝品、咖啡和牛仔褲是送給羅馬尼亞人的理想 禮品,也可以送不很貴的帶有廠家標記的筆或打火機。
羅馬尼亞人一般既面食為主食,有時土豆也作為主食,而土豆燒牛肉是他們的家常萊肴。 各種香腸是他們的特產。羅馬尼亞人對鹽有特別的好感和嗜好。他們不論吃什么東西,常蘸 些鹽和胡椒,因此,在接待羅馬尼亞客人時,如果在餐桌上提供鹽、胡椒、大蒜,他們會特 別高興,認為這是對他們的了解和尊重。他們一般都不太愛吃魚和海味食品,也不愛吃清淡 的米飯。
羅馬尼亞這個國家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禮節。比如,男女見面時總是先由男方向女方打招 呼,然后才由女方向男方打招呼。一群男女出門時,總是男子禮讓女士先行,男士照顧女士 已經成了一種社會風尚。羅馬尼亞農村婦女的頭飾,不僅美觀實用,而且也是婚否的標志。 在農村或山區迎接貴賓時,人們總是先送上整塊新鮮的大面包,端上放鹽的盤子,請客人掰 下面包蘸鹽吃(據說面包和鹽是人生最需要的東西);接著還要請客人飲木桶之酒,這些都 是當地人民招待貴賓的傳統禮儀。在黑海之濱的北埃福里亞地區,人們可以看到五顏六色的 帳篷,成群的男女,一絲不掛,渾身上下涂滿黑色的泥土,躺在沙灘上曬太陽。這是羅馬尼 亞人在進行聞名海外的“泥浴”。
羅馬尼亞海關規定,免稅香煙200 支,或煙草(雪茄)半磅;酒1 瓶。本國貨幣禁止攜 帶出入境,只有對蘇聯、東歐等國公民,準許攜帶出500 列伊。羅馬尼亞公民去蘇聯及東歐 各國,準許攜帶出350 列伊。 |